二、鲁班工坊的创新突破
鲁班工坊的实践有效解决了中国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的教学模式盲从、教学标准依赖、教学装备模仿、教学资源照搬、教学效果不彰等问题,系统解决了直面世界产教融合、国际产能合作,开展境外职教合作的内涵依托问题,成功解决了中国职教“出海”,与世界分享教学成果的路径、载体、保障问题,构建起面向世界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资源体系与话语体系,深度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重大教学理论创新与重大改革实践突破,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引起重大反响。
1.以模式创立确立中国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鲁班工坊的项目建设与品牌运营就是沿着这样的逻辑主线,通过中国本土化教育教学实践,创立了中国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
2005年,吕景泉教授创设“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建设模式,奠基了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的专业应用层级。2012年,在长期开展中德、中西(西班牙)、中日、中加(加拿大)、中新(新西兰)等合作办学基础上,建设团队开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以中国当代职业教育实践为起点,转化了墨子的“行为本”“名实耦”思想,发展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创新了黄炎培的“建教合作”思想,将古今中外的教育理念、模式、经验在中国大地“耦”合,创立了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同年11月,出版《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程》中文版,奠定了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的课程应用层级。2013年,该书英文版出版,在东盟国家推广应用。2014年,系统提出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产教融合机理,丰富了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的办学应用层级。建设团队相继出版《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业机械手与智能视觉系统应用》《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等系列规划教材(教学资源),拓展了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的实施应用层级。“推广”“推行”“推动”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相继写入《天津市教育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产教城融合,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的意见》《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白皮书)2012—2022年》、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关于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实施方案》。
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和基础,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和贯穿,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和归依,以真实工程项目为统领的适合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中宣部“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任务清单项目”中《EPIP教学模式——中国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等8部中外文系列专著出版,60余篇EPIP研究论文(中外文)发表,泰国哲仁、葡萄牙卢卡斯、埃塞俄比亚特萨利为代表的一批EPIP专家教师在世界各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推广应用。“发挥已建立的泰国、葡萄牙、埃塞俄比亚等国EPIP教学研究中心作用,给更多境外合作伙伴带去先进的教学模式、优质的教育装备”,载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白皮书)2012—2022年》。在首届“鲁班工坊”与“产教融合”国际论坛、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来自10余个国家的22位学者发表主旨演讲,向全球演绎了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应用与推广成效,推动了海外中国职教研究,提升了中国职教的影响力。
可以说,班墨文化、生活教育、建教合作是中国职业教育“EPIP”模式、鲁班工坊品牌的底层逻辑。创立中国职业教育的本土化模式,创成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品牌,是中国优秀传统职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成果。
2.以“四递进”实现国际化专业标准落地生根
2006年,作为教育部高职高专自动化技术类教指委主任委员,吕景泉教授带领团队运用“核心技术一体化”开发了自动化技术类专业教学标准。2009年,教育部组织制定《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团队开发了机械、信息、自动化、交通、铁道等32个类的专业教学标准。这些标准于2012年由教育部组织出版并在全国推广应用。鲁班工坊的国际化专业标准是以此为基础按照“四递进”的逻辑推进的。
第一“递进”,联络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要素,研制“中国式”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根据教育部《关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职业教育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天津职业院校自2012年起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组织开展了50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工作。
第二“递进”,组织专业教学试验班,开展国际化教学观摩与成果验收。在这个过程中,团队首批开发了27个专业标准,并组织实施了243个试验班。经过验证和总结,团队于2015年完善了50个专业标准并集册出版。基于此,“国际化专业教学竞赛”“国际化专业说课观摩”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同期活动每年列定的必选项目。
第三“递进”,通过鲁班工坊,中外合作院校、中外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国别性”专业教学标准。2016年以来,天津院校结合合作国当地实际,会同中外企业融汇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要素,开发了一批适应合作国需要、满足合作学校要求的专业标准。截至2022年,团队完成105个国际化专业标准研制,并集册出版。
第四“递进”,在境外“落地”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纳入合作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在“国别性”专业标准的境外应用中,有13类50余个专业“落地”到21个鲁班工坊中,纳入合作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为项目实施奠定了标准基础。
“四递进”的实施将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与境外合作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与境外合作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与境外当地产业企业需求相契合,全面提升了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3.以资源开发为牵引分享技能大赛教学设备
2008—2019年,天津作为主赛场连续举办了十二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赛项设置升级和先进技术融入的过程中,天津市成立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果转化中心,主动开展了竞赛资源成果转化工作,将技能大赛的理念、标准、装备、资源“具化”到专业建设中,“渗入”到课程教学中,“拓展”到中外合作中,奠定了中国职业教育与世界深度分享、互学互鉴的资源基础。
在鲁班工坊项目建设与运营中,建设院校联动中外企业,开发了近40个优质赛项;同时,基于各类技能竞赛赛项标准,研发了工程化、实践性、创新型、项目式教学资源130余部套。2010年,吕景泉教授牵头开发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赛项,首次实现中国赛项走进东盟技能大赛;团队开发的三个赛项相继纳入该赛事并连续举办。2011—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置“国际赛道”,邀请国外选手走进中国大赛,最多时达到8个赛项同场竞技。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以来,世赛中国(天津)研究中心助力中国选手获奖,涉及中国金牌选手总量20%以上。2022年,团队主持了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设计和赛场组织实施工作,并兼容性开发了13个竞赛类赛项,奠定了“鲁班工坊赛道”的竞赛标准和竞赛载体基础,为世界职业院校师生的技能交流搭建了高质量平台。
4.以本土师资建设为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
天津职业院校成功探索了新教师“入岗、适岗、胜岗”三年三阶段培养机制,完善了“双师型”素质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实施了“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分工协作计划,并将其运用到鲁班工坊建设,为合作国开展进阶式EPIP师资培养培训。
2016—2019年,建设院校连续开展了五期印度鲁班工坊教师进阶式培训,32人次接受了培训。2019年以来,为阿布贾大学培训教师累计44人次。2021年以来,以埃塞技术大学在华留学的硕士、博士教师为主体,组织实施了四期(每期90课时)专业培养,为埃塞鲁班工坊承担东非EASTRP世行项目培养了高水平教学骨干。建设团队创设了“鲁班工坊建设双语能力提升”国培项目,持续打造“双语、双师、双能”中外教学团队。截至2022年,建设院校已实施了近80期国外教师研修项目,培养外方教师840余人次,培训中方教师920余人次,总时长达1.3万课时。
从技术装备选择、设备安装调试、教学模式运用,到参加中国大赛;从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从教学资源开发、双语教材编制,到优化学生培养、员工培训评价方式;从鲁班工坊项目管理,到自主运营自主发展,鲁班工坊的师资培养与培训,实现了合作国本土教师实施本土化教学、开展本土化培训的建设目标,为鲁班工坊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