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我院光伏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顺利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经过4年建设期,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名单的通知》(教师函〔2023〕5号)的通知内容,教育部确定了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11支,我院光伏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创新团队验收等级为优秀。为了做好团队建设经验成果的总结凝练,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建设范式,持续做好建设工作和成果巩固,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充分发挥国家级团队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省市级、校级团队整体规划和建设布局,逐步形成覆盖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团队网络,我院李云梅院长受邀参加了7月6日举办的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论坛暨首届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发展研讨会,在会上作了主题为《守正创新 行稳致远 打造高水平光伏专业教师团队》专题汇报。

李云梅院长作汇报

创新团队合影
一、明德励志扬帆进
团队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等要求注重价值引领和理想信念教育,形成严谨治学的教风。从“健全组织领导、建立师德档案、开展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强化师德考核”五方面构建完整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将师德师风作为考核评优、职称晋级、人才选拔等的首要条件。通过专题培训、师德宣讲、红色基地参观、企业实践行等形式,开展师德专题教育,引导团队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团队成员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肩负时代重任,心系职教筑梦高原,主动请缨入藏援教。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团队成员将国家放到第一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团队先后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天津市三八红旗集体、天津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团队成员获国家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天津市最美女教师及优秀指导教师等殊荣。

团队负责人被聘为天津市师德宣讲团成员

团队教师入藏援教

团队教师抗击疫情
二、产教融合谋发展
团队成员发挥行业企业办学的突出优势,探索形成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的发展新模式。对接新能源龙头企业,与英利集团、瑞能电气深度合作,构建“一核双线、三层对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光伏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职院校光伏专业(群)高质量发展。优化课程体系,紧密对接光伏领域国家相关标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标准。聚焦产业发展,归纳核心职业能力,重构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与行业标准结合,提炼出核心职业能力,融入核心课程教学。校企共研光伏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形成对接职业标准的模块化课程,实现学生的综合水平的提升。

构建“一核双线、三层对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三、教育教学深耕耘
遵循职业教育教学及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形成“双碳驱动工匠铸魂 安全意识贯穿始终”的思政主线,贯穿专业—课程—课堂不断线,引导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践行双碳技术,做生态文明的守护者。岗课赛证深度融合,重构课程优化内容,着力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明确职责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不同课程根据工作过程导向法对课程进行模块化重构。主持建成首个具备能学、辅教、实训、培训、管理、评价“六大功能”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资源总量33700条,出版教材销量47000册;高效利用资源库共享平台,全面推进“三教”改革,提升了团队信息化能力。同时,针对模块化课程改革结合学校、企业、学生建立了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携手高端企业承办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参赛队采用中外“手拉手”组队方式,并获得大赛金奖,此外学生参加省部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获奖79人次。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在省部级及以上的教学能力大赛、教师技能大赛获奖27人次。

模块化课程实施
四、科技创新重实效
在职业教育教学、新能源技术创新、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优化总结,使团队教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团队17名教师全部是天津市企业科技特派员,先后赴江苏、浙江、湖北、天津等地开展校企党建共建支部、实践行活动,对接产业发展动态,掌握行业先进工艺和企业标准,主动承担企业技术改造和项目研发。团队成员成为走进行业企业的工匠之师,先后承担晶丽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技术服务项目,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通过技术转让,成果转化获专利20余项。团队成员注重教学和科研相长,产学研结合获得突出成果。团队主持《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领域团队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主课题及协同7个子课题研究,顺利完成验收,主持、参与2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发表近40篇高水平论文。与企业合作开发的“碳中和新能源领域教学科研系统”参展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和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解决了新能源就地消纳问题,研制的新能源多能互补装备得到广泛应用,研发的光伏电动车、集新能源与智能控制技术于一体的无人驾驶车已在5个海外“鲁班工坊”应用。团队成员主动走访调研企业,发现企业技术难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成绩优异。

AI新能源网联车
五、社会服务甘奉献
团队建有新能源专业国家级培训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可再生能源项目世赛选拔)天津集训基地等,以不同基地为平台开展相关培训,各类培训总人次达25000余人;对口帮扶新疆职业大学、通辽职业学院筹建新能源专业,助力师资能力提升,惠及师生1400余人次。以EPIP教学理念开发建设课程及资源,输出光伏专业国际化标准、大赛装备和课程资源,培训外国师生1000余人、境外企业员工615人,先后承办中埃、中印、中新职业教育研讨会。通过鲁班工坊建设,不仅提升了团队双语教学能力,也促进了中外人文交流和成果共享。团队主持建设的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已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学习人数达7万余人,建设模式被30余所院校采用。国家级创新团队及协作共同体建设成果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60余次,并应用到全国50余所院校。推广鲁班工坊国际知名品牌功能,其建设模式在全国100余所院校应用推广,并于2023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深入社区、企业、中小学宣传国家环保政策、普及新能源知识,开展劳动教育,在实践中诠释“劳动光荣 技能宝贵 创造伟大”,受益人群达万余人。

团队入中小学、社区宣讲
六、团队协同方致远
团队负责人李云梅教授为教育学博士、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中国轻工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新能源产教对接委员会秘书长,完成鲁班工坊及建设体验馆等多个重大项目,参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大赛制度编写等工作。团队通过名师、大师、科技能手三个维度进行传帮带,最大限度挖掘个人潜能,坚持带一批高徒、出一批成果、引一个专业的原则,培养专业带头人5人、骨干教师10人。围绕“双师、双能、双创、双语”四个维度,从团队组建、培养、评价、完善四大方面形成团队建设循环流程,通过研究反哺实践。以智慧平台为载体,描绘团队、教师个人画像,进行教师大数据挖掘,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多元化、教育管理立体化。团队成员制定个人的个性化成长计划,发现问题找短板,挖掘潜能促发展,实现自身增值突破,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全面发展,实现了教师个人成长与团队建设同频共振。秉持共研、共建、共享、共管、共赢原则,牵头19家单位成立首个新能源与环保技术专业领域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探究高水平结构化专业领域团队共同体协同合作机制的根本内涵与实施路径,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可推广普及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团队建设与协作模式。

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
未来,团队将紧跟国家新能源“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行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将双碳技术应用在教学、科研和项目中,加大培训和企业实践。利用协作共同体五大平台,服务新能源产业现场工程师的全面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全国新能源领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拓展鲁班工坊人文交流功能,发挥“EPIP教学研究中心”的作用,为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发挥团队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二批团队、省级及校级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全国创新团队建设的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