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教师 孙艳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职业的需要,培养为社会、为企业所需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家精神,蕴含了深厚的教育情怀、创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引领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通过弘扬教育家精神来培养新时代高职人才。
树立崇高教育理想
高职院校应引导教师和管理者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种理想应体现在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培养上,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MK.COM的校训:修德育能、日见其功。这句话深刻体现了教育工作的核心价值和持续努力的重要性。它强调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既要注重道德修养的锤炼,也要重视技能与能力的培养,并且这种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每天都能看到进步和成效。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既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德育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各种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普职融通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传承与创新教育理念
教育家们往往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应积极学习并传承这些理念,同时结合新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光伏专业与TCL中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产业学院,与中电科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现场工程师合作协议,与环晟新能源(天津)有限公司、天津三安光电有限公司、天津圣纳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通过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实践等活动,促进人才培养和产学研深度融合。注重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学校建设有配套实训室,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条件。学校与合作企业、社会机构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参与社会实践项目等。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基于国家级新能源类教学资源库和天津市光伏工程技术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光伏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已建设了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等,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通过微知库、智慧职教等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测试系统、智能作业批改系统等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学习行为分析系统等信息化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在于无私奉献和对学生深沉的爱。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教育观和学生观,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个人建立师德档案,严格要求老师在课上和课下的言行举止,做学生的榜样。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代的高职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光伏专业建成一核双线、三层对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核是指人才培养自始至终以立德树人和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为“核心”;双线是指以1+X 体系下的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教育为“双线”;三层对接是指人才培养内容和方式,一是教学内容与行业龙头企业对接国际最新规范标准;二是教学过程与高精尖技术企业对接国内一流技术工艺;三是教学模块与技术成长型企业对接区域服务项目;四位一体是指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实施德技一体、育训一体、学研一体、教赛一体。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新时代高职人才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应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技能竞赛、文化活动等形式,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塑造天津轻工的校风:正学、鼎新、和谐、奋进。
总之,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新时代高职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树立崇高教育理想、传承与创新教育理念、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等措施的实施,可以不断推动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