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显示页
Content page
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服务(2024)
时间: 2024-10-29

    一、精心谋划,稳扎稳打强化部署落实

    坚决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谋划,分管领导靠前指挥,二级学院落实责任,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构建了校领导及二级院系逐层包保的工作体系,扎实研究推动就业工作。

    二、精准施策,有力有序提升就业服务

    一是“面对面”思想引领。开展“我和我求学的城市”主题教育活动近30项,引导学生爱津留津、建设天津;依托就创业课程开展递进式培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探索课赛一体化新模式,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5名学生获天津市铜奖,1个教师团队获天津市三等奖;针对重点专业群,引入企业用人需求,打破就业信息壁垒,促进就业供需匹配;通过“海河工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3500名2024届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二是“点对点”组织招聘。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积极挖掘资源,累计邀请1269家用人单位参会,举办双选会20场,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5万余个;三是“实打实”访企拓岗。校领导班子成员走访用人单位106家、开拓岗位1018个,二级学院班子成员和教师走访用人单位304家、开拓岗位近2000个,竭力提高“访企拓岗”岗位转化率;四是“心贴心”精准帮扶。对209名困难群体毕业生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做到“不落一人”;密切军地协同,加强征兵宣传和组织动员,2023届毕业生入伍38人,2024届63人,先后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警备区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三、精耕细作,提质增效保障充分就业

    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适配度,优化专业布局。紧贴天津市12条重点产业链,动态调整现有专业,实现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精准对接,形成与头部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覆盖所有专业群的校企合作格局;锚定服务新质生产力,推进“四链融合”。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分类实施现代学徒制、工程创新班、现场工程师等项目,与天汽模、鸿远电气等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15家,对22个专业的1731名学生试点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

    四、守住底线,求真务实提升就业监测水平

    严格落实上级就业监测工作要求及“四不准”、“三不得”规定,压紧责任链条,建立健全就业状态月更新、签约单位月核查等机制,严保就业数据准确常新。